WNBA可能要把最低年薪从6.6万美元直接涨到25万美元,这个跨度相当于翻了近4倍。
要知道,过去很多球员在WNBA打了一整个赛季,收入甚至赶不上中国WCBA联赛几个月的工资。
按目前的汇率算,这个调整相当于从一年不到50万人民币,瞬间变成180万左右人民币,那感觉就像在一夜之间从“穷打工”变成了“高薪白领”。
更别说,如果球员工会谈判成功,把最低年薪拉到50万美元或70万美元,那就直接是国内部分顶级球星的待遇了。
李月汝的情况,正好踩在这个变化的风口上。
她刚在达拉斯飞翼的比赛里受伤,左膝旧伤复发,要休战六周,本赛季提前结束。
表面上看,这是个打击,但从收入的角度,这波WNBA的薪资方案调整对她太有利了。
毕竟过去两年,她在美国拼一个赛季,收入就是四十多万人民币,甚至不如国内一些国家队队员一年的代言费。
明年如果新规落地,她一个赛季就可能直接拿到以前四五倍的钱。
这次的薪资上涨,背景是球员工会和WNBA官方的谈判。
联盟提出的方案是:最低年薪25万美元,最高100万美元。
按照人民币换算,低薪180万,高薪700多万。
可球员工会并不感冒,认为这是给球员的“侮辱”,坚持将最低薪资拉到70万美元——差不多500万人民币。
对比李梦现在在WCBA的年薪,这个数字刚好对标。
在中国,WCBA的顶级球员一年能到400万-500万人民币,差距巨大让很多人质疑:为啥去WNBA打球?
李月汝就是典型例子。
她在美国打球除了锻炼价值,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并不算高。
但这波涨薪之后,她在土耳其联赛的百万人民币收入,加上在WNBA可能拿到的几百万,合起来就会是过去难以想象的数额。
放到同类比较里,这个变化的冲击更明显。
现在CBA男篮球员的顶薪是600万元人民币,崔永熙去年拿篮网双向合同57万美元(约400万人民币),杨瀚森今年的新秀合同首年就442万美元(超过3000万人民币)。
从篮球职业市场来看,WNBA的薪水一直是女篮运动员的短板之一,而这次上涨,直接让差距缩小到一个可接受的范围。
对于中国女篮球员来说,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,还涉及留洋的吸引力。
以韩旭为例,她在亚洲杯之后就明确表示希望继续去WNBA打球。
过去她要面对的现实是,辛苦半年挣个几十万元人民币,然后回国再打WCBA挣主收入。
但如果新标准下来,上半年在WNBA打球拿三五百万人民币,下半年回WCBA再来个四百万,总收入甚至能碾压绝大多数男球员的收入,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格局。
不过,这个局面并不是只有中国球员受益。
薪资一旦提升,欧洲、澳洲、亚洲的各路顶尖球员都会涌进WNBA,竞争程度会比现在高太多。
尤其是那些原本只把WNBA当做练兵的国际球员,到时候可能会为了这份收入而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。
而李月汝、韩旭这样的中国球员,就必须面对强度更高的队内位置争夺。
李月汝这几年在WNBA的定位一直是蓝领型内线,出场时间不稳定,球队实用她的打法更多是硬碰硬抢板卡位。
这次受伤本来可能影响她的曝光,但薪资结构调整让她的价值重新被放大。
毕竟,对于球队来说,一个有身高、有国际大赛经验的内线球员,薪水成本和过去比几乎是翻倍的背景下,依然是投资回报比较高的选择。
而且,这种新薪资体系也会让很多中国球迷对WNBA的关注度更高。
以前大家看中国球员去美国打球,总觉得是“镀金”而不是为了挣钱。
可一旦收入和国内持平甚至超出,那观感就不一样了,媒体讨论的角度、球迷评价的标准都会跟着变。
土耳其联赛在这中间也是李月汝的重要收入来源。
她加盟梅尔辛女篮,赛季收入大约百万人民币。
WNBA加土耳其的双收入,如果再算上一些商业活动,几百万人民币的年收入就基本稳了。
过去这是只有国内顶级球员才能拿到的数字,现在通过国外多联赛作战,也能实现。
这个局面对国内的WCBA来说,会是一次不小的冲击。
因为当高水平球员都能通过出国打球挣到更多钱,国内联赛就很难留住人,而现有那些四五百万年薪的合同,随着供需关系变化,也可能慢慢回落到更合理的区间。
届时,只有那些愿意走出去、拼上强度和身体的球员才能享受高收入,而守在国内的球员,即便是国家队成员,也可能拿不到过去的价码。
从篮球产业发展的角度,这相当于重新洗牌。
WNBA为了提高联赛水平、吸引全世界的顶级球员,愿意付出更高的薪水。
球员工会利用这个机会争取利益,争的是整个职业群体的上升空间。
而对于像李月汝这样的中国球员,这次谈判的结果,直接关系到未来一年能不能在经济和竞技上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