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王仕鹏那句“杨翰森打不了NBA,现在打个几分钟就是混日子”的话在舆论场炸开,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中国式评判——非黑即白,非成即败。将一名19岁少年在NBA的起步阶段简单定性为“混日子”,这种论调本身比球员在场上的挣扎更令人担忧。它折射出一种急功近利的体育文化,一种拒绝理解成长规律的短视。
杨翰森站在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,每场那几分钟,对他而言不是混日子,而是浸入式学习。在场边观察超级球星如何跑位,在训练中感受顶级强度,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适应比赛节奏——这些看似微小的积累,恰恰是年轻球员成长的必经之路。NBA历史上,多少巨星不是从替补席末端、从几分钟的上场时间起步?
我们的篮球文化似乎总在期待一夜成名的神话,却吝啬于给予成长应有的耐心。当周琦在火箭队经历起伏时,舆论也曾一边倒地嘲讽;当易建联因性格和伤病未达预期时,同样承受了过度的苛责。这种“要么全有,要么全无”的二元评判,扼杀了多少可能性?
杨翰森的NBA之旅,无论最终走向何方,其价值远非“混日子”三字可以概括。他在最高水平环境中的每一天,都在积累着中国篮球未来需要的经验与见识。这些经历将转化为他个人成长的养分,也将成为中国篮球与国际接轨的桥梁。给年轻球员多一点时间,给成长多一点耐心。篮球之路从来不是百米冲刺,而是一场马拉松。与其用“混日子”这样伤人的标签,不如理性看待球员发展的客观规律。毕竟,中国篮球需要的不是又一个被舆论压垮的天才,而是一个能够健康成长的篮球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