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明45岁领1.3万养老金!

最近刷到条消息,挺感慨的:

刚满 45 岁的姚明,居然开始领养老金了!每月 1838 美元,折合人民币 1万3,这还没到退休年纪呢!

原来这是NBA的球员福利:只要在联盟打满3年,45岁起就能按月领钱,相当于一份“终身现金流”。

而且这钱还不是固定的,越往后领越多,按 “阶梯档” 算:

45-50岁:每月约1.3万元

50岁后:涨至约2万元

62岁后:每月超过10万元

不得不说,这待遇属实让人羡慕。对比之下,我们的养老现实显得格外骨感。

尤其是最近,还传来“社保缴费基数”已经涨不动的消息。

这可不是小事,它直接关系到我们退休后能领多少养老金,换句话说,我们未来的养老钱,或许真的要 “缩水” 了……

社保缴费基数,真的涨不动了!

可能有朋友会问:“社保缴费基数” 到底是啥?跟我们普通人有啥关系?

其实它就是咱们交社保时算钱的 “底数”。

基数越高,每个月你和公司交的社保钱就越多;反过来,等你退休领养老金,也能领得更多。

说白了,这数直接关系到你交多少钱、将来拿多少钱,是社保里最实在的指标之一。

今年全国大部分地方的社保基数,涨幅比前两年少了好多,基本都是 “慢悠涨” 甚至 “微涨”。

直接看表格更清楚:

可以看到:

像上海、浙江,前两年社保基数涨幅还能达到 12%,但今年分别仅为 1%、3% 左右,涨幅直接 “腰斩再腰斩”;

江苏、湖南、山东、四川等省份,今年涨幅也都停留1~2%,远低于过往水平;

即便是表现相对突出的北京,今年 5% 的涨幅虽然比其他地区高一些,但放在自身历史数据里看,同样低于往年。

今年还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,往年各地基本7月就会公布新基数,今年却普遍拖到9月才“姗姗来迟”。

别小看这俩月延迟,它其实透露出各地在定基数时的 “谨慎”和“压力” :

既要考虑养老金池的可持续性,又怕基数涨太多,企业扛不住、咱们普通人交不起。

那为啥会 “涨不动”?

主要是因为,社保基数和 “社会平均工资” 绑在一起。

基数的上下限,是当地上一年社平工资的 60%-300%。

比如上海 2024 年社平工资 12434 元,2025 年基数下限就是 7460 元,上限 37302 元 。

社平工资不涨,基数自然涨不起来。

这两年大环境不好,多少企业在咬牙撑着?咱们的工资能不降就不错了,哪还有大涨幅?

要是强行让基数 “猛涨”,企业要多花钱,咱们每月工资扣的社保也变多,谁都吃不消。

那未来呢?基数还能回到每年涨 5% 以上的日子吗?

难。

虽然养老金池需要 “涨” 才能撑下去,但现在企业和个人的压力摆在这里,想 “猛涨” 根本不现实。

这意味着,我们未来的养老金,可能要长期面对 “慢涨” 甚至 “不涨” 的情况。

基数慢涨,我们的养老会面临什么?

可能有人会说:基数涨慢点,我现在交的社保少了,不是挺好吗?

但你有没有想过:现在交的少,未来领的也少;

更关键的是,咱们的养老金体系,已经在面临压力了。

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我们的社保是 "现收现付",也就是年轻人交钱给老人发养老金。

现在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持续增加,但缴纳社保的劳动力增长却跟不上步伐。

这就导致养老金体系像一个“进水少、出水多”的水池,支付压力日益增大。

从官方财政数据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压力,如果国家没有每年从财政中额外划拨资金补贴,社保基金池其实早已出现收支缺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