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足球告诉你答案

一金两银三大突破何以实现

湖北足球告诉你答案

王霜带球突破。 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时龚 摄)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毅 通讯员 吕露

11月15日晚,在全运会成年女足决赛中,湖北女足0比1不敌江苏女足屈居亚军,尽管如此,女足姑娘们仍然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。此前,湖北U16男足突破性斩获银牌,U20男足勇夺冠军,同一届赛会,男女足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,1金2银的傲人战绩,足以成为全运会竞技足球史无前例的里程碑。

盘点全运会足球赛事,人们惊奇地发现,居然有6支鄂军杀进了决赛阶段,无论是从参赛年龄段层次还是取得的成绩,最大的赢家都是湖北足球。

为什么是湖北足球?

为什么不能是湖北足球?

1972年,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在北京举行,湖北足球队拿到了第一个全国冠军,主力前锋高作战提到了当年的一个热词——团结,“我们踢起球来肯拼命,脚下技术又好。大家真是拧成了一股绳!”53年后的十五运会,我省拿到了参加首届全运会以来的第一个足球冠军,率队的主教练高峰是高作战的儿子,他将冠军归功于每一位相信奇迹的湖北足球人。

始终拧成一股绳,赛场从来不服周,这就是湖北足球。

内核驱动

不服输精神刻入骨髓

1954年,湖北省足球队建队,开启了湖北足球的奋斗征程;专业队时代,敢打敢拼、技术全面的湖北队始终是全国劲旅;1994年开始足球职业化改革,湖北足球主动求变,武钢、美尔雅、雅琪、红桃K等企业先后下场;一直以来,不服输、不信邪、不服周的信念,早已刻入湖北足球人的骨髓,赛场上的拼搏姿态始终如一。

“重新再来!”U20男足决赛,杨希一边快速拿起皮球跑向中圈,一边呼喊着队友跟上。第90分钟,正是杨希的助攻,帮助孙康博轰出世界波扳平比分。

“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,我们从未想过放弃,始终坚信能逆转比赛,这种信念支撑我们战斗到最后!”孙康博赛后如是说。

半决赛,黄文政硬生生正面迎上对手的飞铲,他受伤下场,却鼓舞了全队士气,为绝杀山东队埋下伏笔;右脚大拇指被严重踩伤的熊继政,跑了整整120分钟;决战前,腰伤在身的于贵哲打了封闭坚决要上。更早之前的U16赛场上,突染疾病的梁仕宇吵着要返回赛场,左脚踝肿胀的张正熙踢完最后3场比赛……

同样不信邪的,还有带着低烧的王霜和女足队员,在决赛中她们期望将强于自身的江苏队拉下马,成就湖北女足全运赛场的高光时刻。王霜、吴海燕、姚伟、吕悦云等老将都是伤病缠身,却又都拼死不退。亚冠夺冠后喊出“我们把冠军奖杯扛回家”的王霜热泪盈眶,“未能兑现将全运会金牌带回家的承诺!”主教练常卫魏则是心疼队员们,“今年全队五线作战,她们没说一个苦字,太不容易了!”

从高作战等名将打响湖北足球的名号,到蔡晟、冯志刚驰骋赛场,再到曾诚、蒿俊闵、邓卓翔为国争光;从王霜和女足姑娘们铿锵绽放,到杨希、余田乐、黄开俊、万项、张正熙、汪奕铭、罗泺、姜晨璟、黄宝莹等男女足年轻球员崭露头角,一代代湖北足球人,为“敢争先、能打拼”的湖北基因书写了最动人的精神底色。

创新驱动

青训体系的“湖北样本”

在十五运会男女足双双突破的背后,是湖北高效、科学、完善的青训体系在强力驱动,而“湖北样本”早已被各地竞相效仿。

2015年,《湖北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》和《湖北省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》等政策文件推出,由此开始探寻打破传统“单一制”轨道,构建立体化、现代化青训体系的人才培养之路。这一年,男女足青训采取“双轨制”培养,年底,省足管中心与星辉合盛国际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开启合作,共建男足青训队伍、共享青训成果。

十四运会湖北男足止步四强后,湖北足球创新开启“省队社办”模式。以中乙湖北青年星队05梯队为基础,加上武汉三镇等职业俱乐部的青年才俊,一起征战中乙联赛,这就是夺冠的湖北U20男足的前身。经过中乙联赛“练级”,佼佼者被送往更高的平台,韦所为效力中超青岛海牛,范绪林在中甲苏州东吴队,姚浩洋先后助中甲云南玉昆和重庆铜梁龙冲超成功,黄开俊在中甲新军深圳青年人队成为重要的轮换球员,韦子弦担纲中甲定南队主力,孙康博和于贵哲则先后留洋。

沿着“全运会—中乙—中甲—中超—留洋”的职业路径,鄂军青年群体茁壮成长,省足管中心主任夏清说:“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辐射全国的‘青训高地’,不仅立足本土,更放眼全国,通过引进符合湖北足球特点的人才,为湖北足球提供更多驱动力。”

女足的人才培养路径同样清晰。2016年起,我省先后命名了26所女足后备人才试点学校,约1500名女孩常年参加校园足球训练。2020年起,以竞赛为抓手,每年组织有四个年龄段组别、至少有700多人参与的全省锦标赛,罗泺、黄宝莹等市州新锐由此进入湖北成年女足序列。

与此同时,从黄石省运会开始设置女足项目到宜昌省运会发展到U15、U13和U9三个年龄组别参赛规模,通过“省队市办”,由武汉市承接湖北女足征战全运任务。这些举措使得罗泺、邓梦晔、徐倩倩、姜晨璟、黄宝莹等00后甚至05后球员崭露锋芒,成为湖北女足创造历史勇夺银牌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
从体系构建到场地保障再到赛事架构,创新举措连连不断——

实施“61530”工程,建成省、市、县三级体校联动的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,形成“选材—培养—输送”的完整链条。

创新“体校+中心+特色学校+社会力量”模式,以省青训中心和武汉青训中心为龙头,带动黄石、荆州等11个市州级青训中心协同发展。

截至2024年,全省拥有足球场地7129个,其中11人制球场1383个,7人制和5人制球场遍布各地,为青训提供了优质硬件支撑。

形成校园联赛、市级锦标赛、省级精英赛、全国比赛四级赛事架构的竞赛体系,为青少年球员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。

创新驱动带来丰硕成果:U15男足2024年获全国冠军;6支男女足悉数进入十五运会竞技组决赛阶段,获得1金2银的历史最好战绩;人才输送形成良性循环,仅2024年就向各级国家队输送球员多达75人。

协同驱动

多方协作形成强大向心力

湖北足球的强势崛起,离不开政府、社会、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支持,这股强大的向心力,为湖北足球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足球改革发展,将其纳入体育强省建设重要内容。“三大球”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出台系列政策文件,为足球青训工作保驾护航。在体育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,省领导明确要求加快振兴“三大球”,深化青训模式改革,突出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体教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。

社会参与也是重要支撑。除了与星辉合盛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外,全省注册青训机构已达159家,4563名各级别教练员投身青训事业,为青少年球员提供专业指导。

一切向好之际,省体育局局长水兵却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:“全运会取得重大突破后,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,此时需要湖北足球人用更大的勇气和魄力,努力创新,培养更多人才,为中国足球贡献更多湖北力量。”

目标明确,路径正确,湖北足球正在奏响最蓬勃的发展强音。